2017年7月18日 星期二

【透析週報】肌少症

這個月要介紹的主題是肌少症。骨骼肌質量流失,同時出現肌力或肌耐力下降,稱為肌少症 (sarcopenia)。肌少症的發生率逐年升高,主要跟全球人口老化增加相關。內政部推估台灣的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率將於2018超過14%,進入高齡社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65歲以上老人肌少症發生率約20%,約每5位就有1人符合肌少症。肌少症會導致身體功能損害,生理失能,例如跌倒,住院,需他人長期照護,甚至死亡。 如今, 肌少症已經是老化照護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公共議題。


歐盟肌少症工作小組依發生原因,將肌少症分為原發性  (primary)及次發性(secondary)。 無特定原因,僅符合老化診斷條件的肌少症稱為原發性肌少症。如果合併其他原因,就是次發性肌少症,而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嚴重器官衰竭導致骨骼肌量減少,例如糖尿病、心衰竭、慢性肺病以及慢性腎臟病。所以慢性腎臟病患者也是發生肌少症的高危險群,特別是步入老年的透析腎友, 更是肌少症的好發族群。慢性腎臟病患合併肌少症的死亡率、罹病率及發心臟血管疾病的機會增加。除了一般因為老化導致肌少症的原因,慢性腎臟病患發生肌肉量減少的病因更複雜,相關機轉包含代謝性酸中毒,體內發炎,與蛋白質分解相關的機轉及激素異常。治療慢性腎臟病患的肌少症的方法,包含運動,校正酸中毒,荷爾蒙補充療法及胰島素抗性。一但病患發展出肌少症,對生活品質及生命安全都有很大的影響,希望能早期發現及診斷,以便介入有效的治療法,避免 病患因肌肉萎縮產生併發症。

                     
資料來源:新竹安慎診所腎臟科  李佩賢醫師 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