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便秘的原因很多,有原發性腸道問題,也有因藥物或其他疾病造成的次發性便秘。服用哪些藥物會出現便秘的副作用呢?
以下列舉較常見發生便秘副作用的藥物 :
1. 含有鋁或鈣成分的胃藥
2. 抗組織胺
3. 止痛藥: 如含鴉片類藥物,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 (ibuprofen, aspirin)
4. 鈣離子通道阻斷劑,屬降血壓藥物的一種
5. 利尿劑 (furosemide)
6. 抗巴金森氏藥物 (Levodopa)
7. 部分抗憂鬱的藥物 (其中以三環抗憂鬱藥最常見 amytriptyline)
8. 腸胃蠕動抑制劑
9. 鐵質補充劑
10. 預防抽筋藥物 ( phenytoin, clonazepam)
11. 抗癲間藥物 (如carbamazepine, gabapentin, oxcarbazepine,
pregabalin, phenytoin)
12. 毒蕈鹼阻斷劑(such as procyclidine, oxybutynin)
13. 交感神經作用劑 (如氣喘藥物: terbutaline)
14. 抗精神病藥物 (clozapine, thioridazine, chlorpromazine)
15. 降血壓藥物 (methyldopa, clonidine, propranolol)
其中,特別提出兩種經常使用的藥物加以討論。
抗組織胺是一種廣泛使用的非處方藥物,它的是適應症眾多,包含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及皮膚搔癢。抗組織胺導便秘,主要因為抗組織胺具有抗乙烯膽鹼(anticholinergic)效果,會抑制腸道蠕動。雖然他是大眾認為相對安全的藥品,在2013年發表的研究發現,長期使用抗組織胺,可能跟失智的發生相關。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大眾較注意的是它上消化道的副作用,如胃腸道出血。其實NSAID也會造成下消化異常。NSAID造成的下消化道病變,病理機轉與上消化道截然不同,主要是造成小腸腸道上皮細胞受傷。
Bjarnason等人曾經發表三步驟( three-hit)理論: 第一步, NSAID將腸道上皮細胞表面磷脂質的脂肪溶解,放出,導致腸細胞內的粒線體受損。第二步,粒腺體受損,細胞無法製造能量導致細胞內的胞器功能異常,發生一連串的異常化學反應,產生許多free
radicals,導致細胞表面黏膜的通透度增加。第三步,細胞表面黏膜通透度增加,屏障功能異常,此時,腸道中的膽汁腸道細菌及毒素就可以輕易進入腸道細胞內,再次傷害腸道細胞。臨床症狀,以腸道菌種改變,腸道細胞發炎,以及便秘。
由於藥物引發的便秘,只要調整藥物使用,就可以改善便秘。上述抗組織胺及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多為症狀治療藥物,不宜長期使用。使用時也應注意是否出現便秘等副作用。
參考資料
Ø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induced enteropathy. SJ Shin. Intest Res. 2017 Oct;
15(4): 446–455.
Ø
https://www.prescqipp.info/resources/send/296-constipation/2725-bulletin-137-constipation
Ø
https://umexpert.um.edu.my/file/publication/00000557_79604.pdf
Ø https://www.news-medical.net/health/Drugs-that-Cause-Constipation.aspx
資料來源:新竹安慎診所腎臟科 李佩賢醫師 提供
資料來源:新竹安慎診所腎臟科 李佩賢醫師 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