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9日 星期一

【透析週報】腎臟病與心房顫動風險的相關性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不整,影響美國200多萬成年人。它會影響心血管疾病的治療,並有不良後果,包括中風,死亡和引起終末期腎病。末期透析患者發生心房顫動發病率是7%-20%之間,隨著透析時間而增加發生率



不只末期透析患者,慢性腎臟疾病階段就有心房顫動發病率為18%。研究發現較低的腎小球濾過率(eGFR)和高的尿白蛋白與肌酸酐比值(UACR)的病患發生心房顫的風險比較高。總共研究16,769名未發生心房顫動的患者,在eGFR降低(> 90 (正常值),60-89,45-59,30-44和<30 mL / min / 1.73 m2)的類別中,逐漸增加心房顫動發生的危險比(HR)分別為1.00,1.09(95%置信區間[CI],0.97-1.24),1.17(95%CI,1.00-1.38),1.59(95%CI,1.28-1.98) 95%CI,1.40-2.96)。隨著UACR的增加(<15 [正常值],15-29,30-299,和300mg / g),逐漸增加心房顫發生率。各自的危險比分別是1.00(參考),1.04(95%CI,0.83-1.30),1.47(95%CI,1.20-1.79)和1.76(95%CI,1.18-2.62)。結論是降低eGFR和升高UACR會增加心房顫風險有顯著相關。

慢性腎臟病的副作用例如,心肌纖維化,發炎,代謝異常(包括礦物質代謝)以及循環血容量增加引起的心臟舒張,可能是發生心房顫動的機制。研究發現治療慢性腎臟病會降低心房顫動的危險及發生率。



圖片出處:http://healthalover.com/454/

腎臟疾病和AF之間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eGFR降低或UACR升高的患者被認為是心房顫動的高危險人群,因此可能有針對心房顫預防治療,如使用ACEI 藥物,已被證明可降低偶發性房顫的風險。預防和治療心房顫動可能降低慢性腎臟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率。

    
         資料來源:安慎診所洗腎室  安新診所洗腎室
                                       戴秋霞醫師提供

【透析週報】在家自我監測血壓的重要性


在家自我監測血壓,加上一些輔導關於生活,藥物咨詢等,控制血壓方面可能會好的結果。統計以前發表過的25項研究中,隨機分配了超過10,000名的患者,進行定期在家自我監測血壓與常規治療(定期檢查與治療)。

研究發現,對於只有在家自我監測血壓並沒有得到輔導的人來說,在家自我監測血壓與定期檢查時測量的血壓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在家自我監測血壓後有進行生活上的輔導或藥物調整與定期檢查相比,研究發現血壓明顯著降低於自我監測血壓後進行額外輔導的群族研究還發現醫護人員的合作增加可改善病患的血壓控制對病患的健康有利。而且家中自我監測血壓比定檢查時測量血壓更精準,也利於醫師的臨床檢查與調整藥物。


關於收縮壓控制的部分,又發現在家自我監測血壓的群族一年內降低血壓的幅度比定期檢查的病患多3.2 mmHg。只有在家自我監測血壓並沒有其他額外輔導包括生活,飲食上調整的話降低血壓的機率很低。根據研究,在家自我監測血壓加上額外輔導包括生活,飲食上調整比定期檢查可以降低6.1 mmHg。所以作者指出在家自我監測血壓可幫助患者控制良好的血壓。它也可以監測及時的血壓變化。

雖血壓降低3mmHg,可能並不是很大的幅度,但是長期的話可以明顯地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在家自我監測血壓可助於患者達到控制血壓目標有更多的機會。


          

資料來源:安慎診所洗腎室  安新診所洗腎室
                                        戴秋霞醫師提供

【透析週報】聽力障礙是老年人失智的危險因素


一項研究顯示,聽力障礙的老年人比沒有聽力障礙的老年人更有失智和認知衰退的相向。統計以前發表過的36項研究,共有20,264名參與者,都有評估認知和聽力測試。發現年齡有關聽力障礙高達兩倍的人有認知障礙,高達2.4倍的人有老年失智。結果證明,聽力障礙是認知障礙和失智的危險因素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數據顯示,1/3的65歲至74歲的成年人有聽力障礙,75歲以上的人幾乎有聽力障礙的問題。年齡相關的聽力障礙可能導致各種各樣的健康問題,因為它涉到日常生活上許多方面,使得難以跟人對話,維持正常的社交生活,與其他慢性疾病的問題。


聽力障礙可能增加認知能力上所需的精神而下降認知能力與其他記憶力。有研究證明,精神刺激如憂鬱症或孤獨感,寂寞等因素增加失智風險。這項研究發現聽力障礙和認知能力之間的關係,包括執行功能,記憶力,處理速度和視覺空間能力。所以使用助聽器可能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心血管風險因素(吸煙,高血壓或糖尿病等)可能下降認知能力,但即使考慮了血管危險因素,聽力障礙仍與認知障礙和老年失智有關。行為機制可以解釋這些聯繫,如老年人從聽力障礙和社交困難導致社會孤立,孤獨和隨之認知衰退。此外,有些慢性疾病也與認知障礙有關,包括營養,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和中風。

研究結果證明,老年人應該進行例行聽力檢查。如果有人遇到聽力障礙或有任何疑慮,建議他們與醫療專業人員或聽力學家檢查,

      
    資料來源:安慎診所洗腎室  安新診所洗腎室
                                        戴秋霞醫師提供

【透析週報】血液透析患者的體重變化與死亡率

肥胖是一個重要的全球性的問題。肥胖與心臟疾病和中風,高血壓,糖尿病,一些癌症,膽囊疾病和膽結石,與痛風有相關性。也是一種心血管疾病與慢性腎臟病和健康群族的死亡率重要的危險因素。但有些群族,肥胖會比正常體重的群族存活率高(充血性心臟病,慢性腎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老年人)。這種現象稱為肥胖病矛盾(obesity paradox)


圖片出處: http://m.qianhuaweb.com/article/2050

血液透析患者可能在開始透析的前幾個月體重迅速減少的經驗。最近有研究關於隨著血液透析的時間體重變化的趨勢及存活率。 研究的對象是從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間血液透析的58106名患者中,觀察透析治療第一年內體重變化的趨勢,透析後體重(乾體重)與死亡率相關性。



 
結論: 血液透析後第一年存活的患者中觀察到,透析後體重隨時間有變化,透析後第5個月會乾體重達到最低點,平均下降2%。前12個月體重減輕會增加死亡風險。透析後512個月增加體重會增加存活率。


資料來源:安慎診所洗腎室  安新診所洗腎室
                                       戴秋霞醫師提供

2018年2月7日 星期三

【透析週報】兩次透析治療間的體重增加量

兩次透析治療間的體重增加量多少是『理想的』?

通常自衛教文章及較舊的書籍會看到『乾體重的5%~6%』的建議值,包括腎友活動體重控制篇也是參考此建議值。然而,這樣就夠了嗎?或是須進一步深究這『乾體重的5%~6%』是對的嗎?科學證據支持或不支持此建議值?

其實多年來讀文獻報告大多以『乾體重的4%』為建議標準,因此自己若有機會說明會說「乾體重的5%~6%的建議其實是寬鬆了,雖說要控制它不容易,可是兩次透析治療間的體重增加量不超過乾體重的4%是比較好的。」這所謂的比較好是否有根據呢?

2017年根據21919位接受至少一年以上的血液透析病人兩次透析治療間的體重增加量的研究報告指出(Am J Kidney Dis. 2017 ;69(3):367-379)相較於<4%(1) 死亡風險:體重增加量>5.7%的病人會增加23%(hazard ratio=1.23)(2)因為積水導致需住院治療的風險:體重增加量4%-5.69%的病人會增加28%(hazard ratio=1.28),體重增加量>5.7%的病人會增加64%(adjusted hazard ratio=1.64)


之前的腎友週報也曾從胸部X光檢查的心臟大小比例分析死亡風險,都是類似的觀點,不過,胸部X光檢查畢竟是每年或每半年才作的檢查,而 兩次透析治療間的體重增加量是每次透析治療前就知道的結果,只要願意、努力是可以看到成果的。的確,要控制兩次透析治療間的體重增加是不容易的,但還是有不少腎友辦得到,因此,自己的努力搭配各種水份控制的技巧,將兩次透析治療間的體重增加量控制到不超過乾體重的4%,終究是對自己有好處的。

中慎診所 吳宗翰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