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5日 星期四

【透析週報】砷中毒(二)

Ø  砷的化合物進入人體後,無機砷容易導致中毒,它蓄積的組織包括頭髮、皮膚、甲狀腺、骨骼及消化道;有機砷則快速由尿液排出體外

Ø  砷的來源:

    1.砷對昆蟲、細菌與蕈類有極大的毒性(農藥、殺蟲劑、木材防腐劑),使得
      它成為處理木材的理想物質,大部分國家已禁用
    2.砷化鎵是一種重要的半導體材料,使用在積體電路中,使用這種材料的積
      體電路速度比用矽的快的多(但也比用矽的貴的多)。不像砷,它是使用直
      接遷移,所以可以用在雷射二極體與LED中,把電能直接轉成光能。在矽
      半導體中,砷也常被使用做為形成n型半導體時摻雜的元素之一。
    3.有些肥料也含有砷
    4.地下水亦含有砷,是因地下水流經岩石時,挾帶了這些岩石中礦物質(像是
       二硫化鐵)的砷,主要是無機砷型態,如亞酸鹽和砷酸鹽。
    5.中藥的砒霜

Ø  砷進入身體的主要途徑是被汙染的水和食物,如地下水、水產類等。另外某些大量使用農藥的農作物,可能會讓較多的砷進入人體,例如茶、香菸,所以,大量喝茶或常吸菸、吸二手菸的人要更加小心

Ø  急性中毒

    1.食入性中毒:急性期會有噁心、嘔吐、腹痛、血便、休克、低血壓、溶血、
      大蒜、及金屬味、肝炎、黃疸、急性腎衰竭、昏迷、抽搐。亞急性期會有
      周邊神經炎、指甲上有Mee's line出現。
圖片來源: https://www.agriharvest.tw/index.php

    2.吸入性中毒:咳嗽、呼吸困難、胸痛、肺水腫、急性呼吸衰竭。
    3.氫化砷中毒:在高濃度暴露後2-4時發作,引起大量溶血,會有腹痛、血
      尿及黃疸(triad)的典型症狀,急性腎衰竭並不少見。

Ø  慢性中毒

    1.皮膚:溼疹、角質化、皮膚癌、Boween's disease
    2.神經:中樞及周邊神經病變
    3.血液:貧血、血球稀少、白血病
    4.其他:周邊血管病變、四肢壞死(烏腳病Black foot disease)及肝功能異

 常。肺癌、肝癌及膀胱癌的機牽大幅上升。




Ø  相關訊息:

1. 中時電子報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209001836-260405

2.農傳媒報導

https://www.agriharvest.tw/index.php


資料來源:中慎診所洗腎室 黃達堯醫師提供                     

2018年1月24日 星期三

【透析週報】砷中毒(一)

Ø  砷中毒是指動物體內重要的代謝作用酵素,在砷的影響下遭受別構調節    (allosteric inhibition)作用,導致多重器官衰竭。

Ø  砷中毒可能造成許多生理問題,包括皮膚癌與足部的角化症。起始症狀是頭痛,進一步則暈眩(lightheadedness),若無治療,將會死亡。

Ø  1950 年代末期,在台灣西南沿海的北門、布袋、學甲和義竹等地區,開始出現烏腳病。烏腳病一開始並沒有什麼症狀,只有因肢體末端血液循環不良,而出現的手腳末端有冷、麻感覺,以及將手、腳抬高一陣子,指尖和腳尖就變成白色的徵候。另外,一般人手腳如果碰到尖銳的或是熱的東西,就會很快地縮回來; 但是烏腳病患者因為手腳末端的末梢神經受到破壞,因此缺乏這種反射動作,使得四肢末端特別容易受傷而發生潰瘍。烏腳病患者的潰瘍卻不容易痊癒,而且會慢慢擴大、變成黑色壞疽,然後繼續往上延伸。由於患部極度疼痛,有些人甚至會因無法忍受而仰藥自殺。烏腳病的臨床變化與糖尿病末期的周圍血管疾病相似,它的病理變化包括「血栓血管炎栓塞」和「動脈硬化栓塞」,造成血液無法流通,而使肢體呈現烏青壞死的現象

Ø  烏腳病(英語:blackfoot disease),學名為壞疽或脫疽,民間俗稱烏乾蛇,為台灣西南沿海地區特有的末梢血管阻塞疾病,因患者雙足發黑而得名。一些學者研究發現烏腳病的發生原因,可能是因為過去在這些鄉鎮飲用的深井水含砷過量引起慢性砷中毒所 造成,若干年後,另外有學者提出是因為井水中的螢光物質及腐植酸過量所引起,然而真正的原因至今仍然不明,尚待作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Ø  陳拱北、曾文賓和吳新英等教授調查發現,喝深井水的人特別容易得到烏腳 病,而喝淺井水的人則否。進一步分析深井水和淺井水的差異,發現深井水的砷含量特別高。他們同時還發現,喝深井水的人,皮膚上會出現雨點狀的黑斑,黑斑之間還可發現皮膚癌,飲水的砷含量和皮膚癌有劑量效應關係。目前孟加拉的砷中毒狀況,相當於當初台灣西南沿海居民開始喝深井水的前10年,還沒到達出現烏腳病的階段。

照片來源:http://blog.xuite.net/yamin0826/wretch/101205912-%E3%80%90%E7%98%8B%E5%8F%B0%E7%81%A3%25

Ø  除了烏腳病和皮膚癌之外,砷也與人體內臟的癌症有關。前行政院衛生署陳 建仁署長在 1985 年開始發表論文,報導砷會引起內臟癌症,包括肺癌、腎臟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一開始有許多人還表示存疑,後來在智利、阿根廷、蒙古、美國等地也有相同的發現。


資料來源:中慎診所洗腎室 黃達堯醫師提供

2018年1月10日 星期三

【透析週報】汞中毒(二)

Ø  續上篇~~ 

3.有機汞中毒:為害最大

A. 元素汞與碳結合的有機物,一般是汞經由生物食用,藉細菌轉換而成有機汞化合物,再經由食物鏈的生物聚積效應最後被人類服食,即吸入性與食入性都將造成人體傷害。

 B.甲基汞(CH3HgCl是最常見的型態,著名的「水俁病Minamata Diseas」即 屬 之。甲基汞可以透過胎盤或母體的分泌傳導,直接積聚於胎兒腦部(最主要毒殺的地區是:視覺皮質區、小腦、背根神經節)。

 C.長鏈的有機汞毒性作用與無機汞類似,短鏈有機汞如甲基汞毒性如下:
I.急性中毒: 噁心、嘔吐、腹痛、血球少、口腔炎、蛋白尿、腎病症候群、
腎衰竭,但仍以中樞神經病變為主要症狀,包括皮膚會有紅皮症癢及脫落性皮膚炎。
II.慢性中毒: 與急性中毒類似,中樞神經異常為主要症狀,但是視野縮小及
   視力受損,感覺及運動障礙,肌肉萎縮及智能受損較明顯。出生的孩童會有類似腦性麻痺的症狀,最有名的例子為Minamata Disease(水俁病)

至於汞的來源:
       1.元素汞: 牙醫、電池業、壓力計及校正儀器造、苛性蘇製造、氯鹼業、
         陶器業、超音波增幅器、紅線偵測器、電鍍業、電氣產品、指紋偵測器、
         金及銀的提煉、珠寶業、水銀燈及螢光燈業、漆料、紙漿製造業、照像
         業、溫度計、半導體光能細胞製造。
       2.無機汞: 中藥、消毒劑、染料及漆料、煙人業、皮毛處理、墨水製造、
         化學實驗室、製革業木村防腐、剝製業、氯乙烯製造、汞蒸氣燈、鏡中
         的銀粉、照相業、香水與化妝品業。
       3.有機汞: 殺菌劑、製紙業、殺黴菌劑、殺虫劑製造、木村防腐劑等。

Ø  汞可以概分為三種形式,包括金屬汞、有機汞、無機汞。

金屬
 
汞元素(純汞)
Elementalmercury)
Hg
   金屬汞用於溫度計、血壓計、螢光燈及電池等,在腸胃道中難以被吸收,需要大量的食入才有可能產生中毒現象,所以一般金屬汞中毒以吸入汞蒸氣而引起者居多。
   在血液中,金屬汞迅速被氧化成二價汞沈積於腎臟,但少量未被氧化的金屬汞,因其脂溶性高,可通過腦血管屏障再氧化成二價汞而蓄積在中樞神經,造成慢性中毒:失眠、記憶衰退、情緒不穩、神經質、及食慾低落等症狀,嚴重者將導致周邊神經病變。而大量吸入導致的急性中毒,則是產生腸胃道粘膜潰瘍,咳嗽、呼吸困難、腸胃絞痛、嘔吐、及頭痛、肺水腫,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有機汞
甲基汞
(Methylmercury)
   汞的毒性依其化學形態與接觸路徑而異,其中以基汞的毒性最強,在自然界中通常是藉由特殊微生物由無機汞轉變,再經由食物鏈作用而累積在海洋生物中,因此最有機會被人類吸收,它能侵犯人體的免疫系統,改變基因與酵素系統,以神經病變為主,其毒為慢性累積,可能出四肢末梢或口唇周圍麻木、視野缺損及一些非特異性症狀如失眠、頭痛等。嚴重者可導致小腦功能失調及痴呆等。甲基汞是最常見的型態,著名的「水俣病 Minamata Diseas」即屬之。
   此外,甲基汞可以透過胎盤或母體的分泌傳導,直接積聚於胎兒腦部(主要影響區域是:視絕皮質區、小腦、背根神經節),造成抑制蛋白,
阻斷粒線體的功能、阻斷神經傳導及破壞神經細胞群原有的網路,導致新生兒智能障礙或腦性麻痺。
無機汞
汞化合物,如氯化汞HgCl2、硝酸汞Hg(NO3)2
   無機汞即是汞與非碳的物質化合而成,常見於工業製程當中,如:被用於防腐劑的氯化汞、皮革工業的硝酸汞、氧化汞電池。無機汞中毒一樣分為食入性與吸入性中毒,或是經由皮膚吸收。
   誤食無機汞造成急性中毒時,會造成口腔潰瘍,腹痛、嘔吐,甚至消化道出血等症狀。而它腎小管具有毒性,會造成腎小管壞死而導致急性腎衰竭。
   長期暴露於無機汞造成慢性中毒會有胃腸道、腎功能及神經學等方面的問題
   在胃腸道方面會有金屬味、噁心、口腔內有灼熱感、牙齒鬆脫、牙齦發炎及過度流涎等症狀。在腎功能方面,可能有蛋白尿,嚴重者甚至發生腎病症候群
   在神經系統方面,手顫抖可能是最初的症狀,從靜置時細緻的手抖進展為意向性顫抖。另外可能有疲倦、食慾不振、焦躁不安、注意力無法集中及步履不穩。嚴重時甚至出現不自主運動、周邊神經病變、視野縮小、譫妄(Delirium)及痴呆等情形。
   孩童暴露無機汞可能產生Acrodynia(Pink disease)這可能是一種過敏反應,主要症狀為全身紅斑、皮膚癢、流汗、心跳加速、畏光、手足腫脹並呈現粉紅色、脫皮及肌張力失調。

參考資料來源:國際趨勢文章-汞污染防治與整治、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網、汞中毒、淺談汞對健康的危害
                         
資料來源:中慎診所洗腎室 黃達堯醫師提供  

2018年1月4日 星期四

【透析週報】PM 2.5 與腎臟病的關聯性

PM 2.5(細懸浮微粒2.5,小於或等於2.5μm 的懸浮微粒(particulatematterPM))對健康的負面影響在近年備受關注,腎友週報165 期曾經介紹中國大陸學者發表腎臟疾病類別與PM 2.5 濃度關係的全國性研究,報告指出長期曝露在高濃度的PM 2.5 會增加罹患膜性腎病變(membranous nephropathy)的風險(J Am Soc Nephrol 27: 37393746,2016)。在最新一期的醫學期刊(J Am Soc Nephrol 29: 218230, 2018)美國學者發表研究報告指出,針對2482737 位美國退伍榮民長達8.52年的追蹤顯示:以11.8μg/m3 為基準,PM 2.5 濃度每增加10μg/m3,罹患腎臟病的風險就會增加,風險比(hazard ratio)分別為腎功能低於60 ml/min per 1.73 m2 hazard ratio=1.21(即風險機率增加21%, 慢性腎臟病CKD hazard ratio=1.27(即風險機率增加27%),腎功能下降30%hazard ratio=1.28(即風險機率增加28%),及末期腎病ESRDhazard ratio=1.26(即風險機率增加26%。隨時間變動的分析模式( t i m e - v a r y i n g a n a l y s e s)同樣得到類似的結果( 如T a b l e 3所示) 。



此外,樣條分析( s p l i n e a n a l y s e s)顯示PM 2.5 濃度與腎臟病風險之間呈線性關係,即罹患腎臟病的風險隨著PM 2.5 濃度上升而增加( 如圖B 所示) 


作者再以美國航空太空總署( NASA) 衛星觀測的PM 2.5 濃度數據計算出推估曝露量,亦得到與上述一致的罹病風險結果。

這篇報告首次以流行病學的觀點證明PM 2.5 與腎臟病之間的關聯性,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的研究探討這個與大眾切身相關的議題。我們除了要學習如何保護家人和自己避免受到超標PM 2.5 的傷害,更應該積極關心環境和空污問題,敦促政府在空污防治政策上作出實際有效的改善作為。


中慎診所 吳宗翰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