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5日 星期三

【透析週報】血壓與死亡率預測工具(Ambulatory 24-Hour BP Monitoring Best Predicts Mortality)

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動態血壓監測(ABPM)研究發現,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ABPM),預測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比在診所測量結果要好得多。此外,因高血壓是全球過早死亡和殘疾的主要原因,更頻繁地使用24小時血壓測量可以改善高血壓的診斷和治療,作者告訴Medscape醫療新聞如此說。


該研究還顯示,隱匿型高血壓及白袍高血壓患者與死亡風險有關。Banegas說:“僅根據診所血壓值診斷高血壓是不夠的,已沒有理由不使用ABPM,且應當作是高血壓患者的評估和追蹤的工具。該研究發表在今年4月19日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上。

該研究自2004年至2014年的西班牙初級保健中心收集了63910人,符合使用ABPM量測血壓者,包括懷疑白袍高血壓,難治性或頑固性高血壓,高危險高血壓,和不穩定或臨界高血壓,以及藥物治療效果的評估和晝夜血壓變動的研究。分別測量診間血壓及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ABPM),追蹤中位平均為4.7年期間,有3808例患者死於任何原因,1295例死於心血管疾病。

結果顯示,24小時動態監測收縮壓與全因死亡率(HR,1.58)比診間量測收縮壓(HR,1.02)有更強相關性。單獨的夜間測量和白天測量的風險與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的風險相似。

與持續性高血壓(HR,1.80)或白袍高血壓(HR,1.79)相比,隱匿型高血壓與全因死亡率(HR,2.83)相關性更強。心血管死亡率的結果亦相同。

研究的數據顯示,ABPM顯然比診間測量更具風險的參考性。過去的數據說明,夜間血壓量測可能更可靠,但與此研究的數據並不一致,其實白天和24小時的測量也同樣重要。

此外,另一重要的發現包括,隱匿型高血壓的風險最高,在他們的數據中,一般人群中有4%的人有隱匿型高血壓,若再加入了在診間血壓正常,但經由動態血壓監測是血壓高的正服用降血壓藥物的人時,這個數字就上升到接近10%。

另一位共同作者,英國倫敦大學學院Bryan Williams博士也強調,該研究“提供了最有說服力的證據,應該要更廣泛應用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ABPM)來確實診斷高血壓並監測血壓控制的品質。“另外,白袍高血壓不是良性的,而且隱匿型高血壓是比我們暸解到的有更高的風險的。”

由以上研究,ABPM確實有很多的優點,因價格及不方便性而不普及,即便如此,研究人員認為數據非常引人注目,不容忽視,ABPM更具成本效益,因為“這是一個更好的風險預測指標,更好的辨別真正需要治療的人和不需要治療的人。隨著此研究報告發表,ABPM越來越被接受,希望在全球更頻繁地使用它。我們診斷高血壓的方式超過100年來從未改變,也許現在是改變最好的時機,作者對此做了最後的說明。


Ø  註:

1.   隱匿型高血壓(Masked hypertension):在醫療院所(診間)量測之血壓值為正常,但是在家中量測之血壓卻超過正常值。
2.   白袍高血壓(White Coat hypertension: 在家中量測之血壓值為正常,但是在醫療院所(診間)量測之血壓卻超過正常值。
3.   量測血壓可分三類:
(ㄧ).於醫療院所由醫療人員執行測量所得,稱為office BPclinical BP(診間血壓)。
(二).病患自行在家操作血壓計測量,稱為home BP。病患要接受適當的訓練,而且要遵循一些規則,如採坐姿、測量前 30 分鐘內不宜激烈運動、吸菸或食用含咖啡因食物,測量時要先安靜坐著休息五分鐘以上再進行測量、挑適當的壓脈帶、量測時間固定早晨服藥前及傍晚等。
(三).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是一種非侵入性的血壓監測方式,雖然對受測者有些許不方便,但不會影響睡眠,機器會自動在設定的時間間隔(約15-20分鐘)量測血壓達24-48小時。因可多重連續測量,能夠客觀的反應人體日常活動期間的血壓變化,且相較於臨床血壓亦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和較小的變異性,與目標器官損害的相關性也較高,因此對於高血壓的診斷和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資料來源:新竹安慎診所洗腎室   林文雄醫師提供

【透析週報】 腎臓結石與腎臟病的風險

根據2017年11月腎臟周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罹患結石會增加末期腎臟病及死亡風險,其中復發性結石患者的風險要高於對照組,而第一次發作的結石患者則不然,另外作者發現,無症狀的結石引起腎臟疾病的風險更高,即使在校正了會增加腎臟衰竭或末期腎臟病風險的疾病,諸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痛風和肥胖等疾病。

Ø  Dhondup博士和他的同事比較了從1984年至2012年約7008人結石患者及約28,000個同年齡同性別之控制組。受試者分類如下表:

 

Ø  註:

Incident symptomatic kidney: 首次發現有症狀的腎結石

Recurrent:復發性結石,有結石病史
Asymptomatic:無症狀且無意間發現的腎結石
Bladder:膀胱結石,腎臟正常
Miscoded: 初步診斷腎結石未在隨後的影像學證實

結果發現,復發性結石及無症狀結石,末期腎臟病及全因死亡風險都比較高,如下表:

Ø  無症狀結石及未證實結石患者,風險較高的原因,也可能是由於腎癌等其他疾病增加末期腎臟病風險,而非腎結本身所致

Ø  復發性結石患者中,腎臟疾病和全因死亡風險的升高,可能是每次腎結石形成發作伴隨腎功能反覆及短暫降低的結果。

Ø  通常腎臟是有彈性的,功能可恢復性,但是一旦患者反復發作,作者認為進行性的腎臟累積性損傷,最終導致末期期腎臟疾病。

Ø  Dhondup博士強調,一旦發生第二次腎結石發作的患者,應該要尋求腎臟科醫師,詳細的檢查尿液,以找出這個特定患者發生的腎結石風險增加的原因。

Ø  在同一研究團隊的另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修正後的腎結石預測工具(ROKS),用於第一次和復發性結石形成者,有助於臨床醫師使用藥物或飲食控制,以預防復發性腎結石引起末期腎臟病之併發症。


Ø  修正後的預測工具包括如:年輕患者腎結石風險顯著高於老年患者;男性患者高於女性患者;結石家族病史的患者和身體質量數較高者(BMI),也就是肥胖者;結石風險較高;另外,有結石病史的懷孕婦女,復發的風險比非懷孕婦女高82%(P =0.005) ,風險增加可能是由於懷孕期間高鈣尿症所致;結石數目越多者復發的風險就越高,即使是無臨床症狀的結石患者。例如,估計5年復發率為:第一次發作者為17%,第二次發作者為32%,第三次發作者為47%,第四次發作者為60% 。

Ø  此外,腎結石的直徑也與復發的風險有關。直徑大於6 mm的結石復發風險較低,可能是由於結石較大者,多數會經由手術治療切除。而結石直徑在3 mm-6 mm者復發風險比直徑< 3 mm的患者高25%。

Ø  賓洲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的Gregory Tasian博士說,對未證實結石及無症狀的腎結石患者的末期腎臟病風險增加感到驚訝。他說,也許很多不可測量的混雜因素可以解釋一些風險。他也說了,臨床醫師應摒棄錯誤的觀點:“腎結石只是一種急症,因疼痛而掛急診而已”,事實上,腎結石確實是礦物質代謝紊亂疾病,Gregory Tasian醫生建議:對於確實有復發性腎結石的患者,您必須積極減少未來結石的風險,以便降低腎功能下降未來的風險

Ø  附上:腎結石預測工具圖(ROKS)

Ø  Journal List J Am Soc Nephrolv.25(12); 2014 Dec PMC4243346

        資料來源:新竹安慎診所洗腎室   林文雄醫師提供

2018年8月11日 星期六

【透析週報】糖尿病最新分類~是五種,不是兩種?


Ø  來自北歐的學者收集了瑞典及芬蘭近15000名患者研究報告,發現成人型發病之糖尿病由五種不同生理和遺傳特徵的疾病組成,而不是傳統的1型及2型分類,新的分類分為三種嚴重和兩種輕度疾病;一種對應於第1型糖尿病,其餘四種代表第2型糖尿病的亞型。

Ø  該研究於今年三月一日發表在出名的醫學雜誌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糖尿病及內分泌學),此發現不僅僅對糖尿病的診斷及治療有重要意義,且對未來的治療指引也具有重要意義,並代表糖尿病精準醫學邁出重要的一步,作者如此説明。

Ø  糖尿病目前分為第1型、第2型糖尿病和一些不常見疾病如成人潛伏性自體免疫性糖尿病(LADA)、年輕成年型糖尿病(MODY)和繼發性糖尿病,第1型及第2型主要依賴於是否存在自體抗體對抗自身的胰臟beta-細胞,在此基礎上,75%~85%的患被診斷患有第2型糖尿病。


Ø  最近對谷氨酸脫酸酶抗體(GADA)和基因測序的研究發現,第2型糖尿病具有高度的異質性。此外,主要作者Groop指出,[有証據表明,糖尿病的早期治療對預防疾病併發症至關重要]更準確地診斷糖尿病可以爲我們提供寶貴的見解,也讓我們能夠隨著時間的推移發展,使我們能夠在病程發展之前提早預測及治療

Ø  這五大類包括:

1.嚴重的自體免疫性糖尿病:早發病(年輕時),基本上與第1型糖尿病(LADA)相對應,身體質量指數較低(體型較瘦),但代謝控制不良,無法製造胰島素,GADA陽性,約佔6.4%
2.嚴重胰島素不足型糖尿病:與第1類相似,但GADA陰性,糖化血色素高,此類視網膜病變發生率較高,約佔17.5%
3.嚴重胰島素素阻抗型糖尿病:高胰島素阻抗,高身體質量指數(體型肥胖),身體有足夠胰島素,但末稍組織較無法產生反應,此類腎臟發病率最高,亦即發展至末期腎臟病最高,約佔15.3%
4.輕度肥胖相關糖尿病:肥胖,年齡較小,較不會產生胰島素阻抗,約佔21.6%
5.輕度年齡相關糖尿病:年齡較大,中度的代謝異常,約佔39.1%

Ø  該團隊指出,這是邁向糖尿病精準醫學的第一步,雖然他們承認,這個研究還是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在其他不同的人群進行進一步確認,也許不久的將來,可以從此研究報告,更能精確標準地分類糖尿病,以便進行個人化治療,同時更早確定最易發生併發者症進行預防及治療措施。


        資料來源:新竹安慎診所洗腎室   林文雄醫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