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9日 星期四

【透析週報】便秘與發生慢性腎臟病的相關性




便秘是一個常見的症狀,根據美國的研究,約30%的民眾有便秘的情況,特別是老人及女性。慢性便秘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影響生活花費及社交。最近的研究也發現,慢性便秘與增加心血管死亡率相關,推測原因與腸道菌叢改變導致體內產生慢性發炎慢性腎臟病患者的便秘發生率較一般民眾高,特別是因末期腎病接受透析治療的患者。便秘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水分限制,使用磷結合劑以及病患多合併其他疾病。

近年,醫界對於慢性腎臟病與腸道環境的關係相當有興趣。他們發現,慢性腎臟病本身會改變腸道菌叢的質與量,也就是改變腸道環境。而腸道環境改變,反過來造成慢性腎臟病的惡化及發生相關的併發症。談到腸道環境的改變,便秘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過去以為腸道菌叢只與糞便相關,最近的研究發現,腸道菌叢與人體營養,代謝功能及免疫力等息息相關。因此推論,腸道菌叢異常,會導致慢性發炎,代謝性症候群及心血管疾病產生。腸道菌叢如何對人體產生影響呢? 目前有數種推論。 一種由腸內菌叢產生的化學物質,Trimethylamine N-oxide,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體內Trimethylamine N-oxide的濃度高低,與動脈粥狀硬化及相關心臟病的發生率相關。在一個大型且為世代追蹤的流行病學研究中發現,體內Trimethylamine N-oxide的濃度,可以預測試驗參與者發生慢性腎臟病的機會。另一個可能原因,腸道菌叢的改變導致體內累積較高的尿毒素,如P-cresyl sulfate 以及indoxyl sulfate, 這些物質也已被證實與腎臟纖維化,發炎及氧化壓力相關。 Serotonin血清素,是另一個致病機轉。Serotonin 也是在腸道被合成的化學物質,接著被運送入血小板中。當血小板被活化時,它會放出血清素,導致血管收縮及血栓形成,接著造成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形成。先前的研究已證實,血中血清素濃度與發生動脈粥狀硬化導致的心臟病相關。臨床研究也證實,慢性便秘者較一般人,體內製造較多的血清素,而慢性便秘者也確實有較高的血清素濃度。

除了腸內菌叢改變,藥物也是一大重點。慢性便秘者需要經常使用軟便劑,軟便劑可能會造成脫水或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些軟便劑會直接傷害腎臟功能。

慢性腎臟病與慢性便秘有數點相似處,例如都有腸道菌叢改變,都與糖尿病高度相關,都與使用NSAID相關,都是缺乏運動的族群。所以,是否慢性便秘與慢性腎臟病的惡化有關呢? 探討在腎功能正常卻有慢性便秘的病患的腎功能變化,也許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兩者的相關性。因此,美國學者因此執行了一個臨床觀察性試驗,並且在2017年發表試驗結果。作者為了確認慢性便秘與慢性腎臟病的惡化確實相關,他利用美國退伍軍人資料庫,找出腎絲球過濾率 60 ml/min per 1.73 m2 的退伍軍人,平均觀察時間為7年,分析慢性便秘的嚴重性與1.腎功能改變 2. 發生慢性腎臟病的比率及 3. 接受透析治療的比率的相關性。

符合研究篩選條件的參與者約320萬人,平均年齡為60 歲,其中93%為男性。有糖尿病者24.7%。平均腎絲球過濾率為83.3 ml/min per 1.73 m2。與位患有便秘的參與者相比,患有慢性便秘的參與者,年齡較大,同時患有其疾他病的比率較高。追蹤七年,結果:

1.   有約36萬人發生慢性腎臟病,其中約31萬人為先前患有便秘者。發生慢性腎臟病的風險,嚴重便秘者最高,在排除其他因素影響後,風險為1.18.
2.   7677人接受透析治療,其中6775人為先前患有便秘者。同樣的,發生末期腎病需接受透析治療的風險,嚴重便秘者最高,在排除其他因素影響後,風險為1.09
3.   約有58%的參加者出現腎絲球過濾率下降,其中下降超過10的約為3.7%。同樣的,發生腎絲球過濾率下降的風險,在排除其他因素影響後,嚴重便秘者最高,風險為1.30.

Ø  此篇研究提供醫療照護者的建議:

1. 有便秘的患者,要注意腎功能的變化
2. 照顧同時患有便秘及慢性腎臟病的患者,要提醒病患避免使用會導致脫水的藥物,及注意是否患者有使用NSAID藥物。
3. 積極處理便秘,不要只依賴軟便劑,更應該採除改善生活模式,例如運動、增加膳食纖維攝取以及使用益生菌,也是保護腎功能的一個方法。

Ø  參考資料: Constipation and Incident CKD. K Sumida . J Am Soc Nephrol. 2017 Apr;28(4):1248-1258



        資料來源:新竹安慎診所腎臟科  李佩賢醫師 提供  
                

【透析週報】藥物引發的次發性便秘


造成便秘的原因很多,有原發性腸道問題,也有因藥物或其他疾病造成的次發性便秘。服用哪些藥物會出現便秘的副作用呢? 以下列舉較常見發生便秘副作用的藥物 :

1.   含有鋁或鈣成分的胃藥
2.   抗組織胺
3.   止痛藥: 如含鴉片類藥物,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 (ibuprofen, aspirin)
4.   鈣離子通道阻斷劑,屬降血壓藥物的一種
5.   利尿劑 (furosemide)
6.   抗巴金森氏藥物 (Levodopa)
7.   部分抗憂鬱的藥物 (其中以三環抗憂鬱藥最常見 amytriptyline)
8.   腸胃蠕動抑制劑
9.   鐵質補充劑
10. 預防抽筋藥物 ( phenytoin, clonazepam)
11. 抗癲間藥物 (carbamazepine, gabapentin, oxcarbazepine, pregabalin, phenytoin)
12. 毒蕈鹼阻斷劑(such as procyclidine, oxybutynin)
13. 交感神經作用劑 (如氣喘藥物: terbutaline)
14. 抗精神病藥物 (clozapine, thioridazine, chlorpromazine)
15. 降血壓藥物 (methyldopa, clonidine, propranolol)

其中,特別提出兩種經常使用的藥物加以討論。

抗組織胺是一種廣泛使用的非處方藥物,它的是適應症眾多,包含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及皮膚搔癢。抗組織胺導便秘,主要因為抗組織胺具有抗乙烯膽鹼(anticholinergic)效果,會抑制腸道蠕動。雖然他是大眾認為相對安全的藥品,在2013年發表的研究發現,長期使用抗組織胺,可能跟失智的發生相關。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大眾較注意的是它上消化道的副作用,如胃腸道出血。其實NSAID也會造成下消化異常。NSAID造成的下消化道病變,病理機轉與上消化道截然不同,主要是造成小腸腸道上皮細胞受傷。 Bjarnason等人曾經發表三步驟( three-hit)理論: 第一步, NSAID將腸道上皮細胞表面磷脂質的脂肪溶解,放出,導致腸細胞內的粒線體受損。第二步,粒腺體受損,細胞無法製造能量導致細胞內的胞器功能異常,發生一連串的異常化學反應,產生許多free radicals,導致細胞表面黏膜的通透度增加。第三步,細胞表面黏膜通透度增加,屏障功能異常,此時,腸道中的膽汁腸道細菌及毒素就可以輕易進入腸道細胞內,再次傷害腸道細胞。臨床症狀,以腸道菌種改變,腸道細胞發炎,以及便秘。

由於藥物引發的便秘,只要調整藥物使用,就可以改善便秘。上述抗組織胺及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多為症狀治療藥物,不宜長期使用。使用時也應注意是否出現便秘等副作用。

參考資料

Ø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induced enteropathy. SJ Shin. Intest Res. 2017 Oct; 15(4): 446–455.

Ø   https://www.prescqipp.info/resources/send/296-constipation/2725-bulletin-137-constipation

Ø   https://umexpert.um.edu.my/file/publication/00000557_79604.pdf

Ø  https://www.news-medical.net/health/Drugs-that-Cause-Constipation.aspx
















資料來源:新竹安慎診所腎臟科  李佩賢醫師 提供